上海自然博物馆
博物馆是一面镜子,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类的繁复万千。博物馆无论是以历史或文化、科学或艺术、自然或璀璨的人类文明为主题,它们都“以人为本”。
鉴于人们对老博物馆的情结,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充满挑战。“对于在上海长大的人们,老自然博物馆具有特殊意义。”上海办公室总经理吕羽说。
该馆最醒目的标志是高达33.5米的多孔细胞墙,就像考古学家刚从地下发掘而出一样。
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灵感,博物馆的每个展区都强调与观众的互动,也包括绿意盎然的螺旋式坡屋面。阳光从各个方向倾泻而入,为展品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。
建筑毗邻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,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最纯粹的几何形态——鹦鹉螺壳。和谐的外观,完美的比例,以优美的螺旋姿态缓缓而起。
细胞墙由三层组成,每层都有独特的几何图案和有机形态,呈椭圆形围绕着中庭。幕墙主结构层强调了细胞作为自然界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。内层由玻璃和铝型材幕墙组成,为建筑提供防水保护。外层为遮阳层,以现代的手法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——窗棂,同时与细胞的形态形成关联。
三大主立面设计呼应了博物馆主题。中央的细胞墙呼应动植物的细胞结构;东面的绿植墙代表地表的植被;北面的石墙则寓意地壳板块变迁,以及河流侵蚀冲刷的峡谷岩壁风貌。
下沉花园和水景是整栋建筑的中心,不仅为公共区域和观展流线引入自然光线,还能作为标志为观众导向。
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当地文化元素,对设计至关重要。从庭院到幕墙,设计从中国传统园林汲取灵感,在尊重本土文化和环境的前提下,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庭院景观。
美国LEED 金级认证、中国绿建三星标准的博物馆,是一座生物气候型建筑。通过以细胞墙控制采光和遮阳,最大化日光照射,最小化太阳能吸收;中庭的椭圆形水池可对周边环境进行蒸发制冷;地热系统则可调节地表温度。建筑既是自然科学的展示平台,也是展示的组成部分,将自然和博物馆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建筑及工程顾问:
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